
1937年,甘肃西北,漫天黄沙。
不是拍电影,是真的风沙大。
一位穿着当地老百姓衣服的人,急匆匆地走着,努力让自己别太显眼。
他,就是徐向前,曾经的西路军总指挥,现在,怎么说呢,有点“落难”的意思。
同一时间,耿飚,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的参谋长,正带着一支小分队侦察。
这地方,环境恶劣,敌情复杂,每个人都神经紧绷,跟拉满的弓似的。
突然,耿飚的目光停留在了一支商队上。
不对劲!
其中有个人,虽然穿得跟老乡似的,但那气质,那感觉,太熟悉了!
耿飚心里咯噔一下,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。他脱口而出:“徐总指挥,是你吗?”
世界安静了那么几秒。
那个身影停住了,缓缓转身。
风沙吹过,露出一张饱经风霜的脸,还有,泪痕。
“是我,耿彪。”带着哭腔,但更多的是激动。
老战友重逢,那场面,比过年还热闹。
两人紧紧拥抱,啥也不说了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几个月前,他们还在一块儿打仗呢,现在,唉,世事难料啊。
耿飚赶紧问西路军的情况。
徐向前,平时挺稳重的一个人,这会儿也绷不住了,眼泪哗哗的,一个劲儿说自己没完成任务,辜负了上级的信任。
这得从1936年说起。
当时,中央想打通去苏联的国际通道,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。
结果呢,西北这地方,地形复杂,还有马家军这个“地头蛇”,计划搁浅了。
为了保存实力,徐向前带着一部分红四方面军组成了西路军,在河西走廊打游击,等着机会回去。
结果,计划赶不上变化。
张国焘,你懂的,他那边出了点状况,给西路军下达了错误的西征指示。
西路军这下可好,掉进了“狼窝”。
马家军,装备精良,又熟悉地形,西路军损失惨重。
最后,几乎全军覆没。
徐向前,也是历经九死一生才逃出来。
话说耿飚,之前一直在红一方面军当参谋长,跟徐向前没太多交集。
长征路上,他算是见识了徐向前的本事,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后来,毛主席让他去红四方面军,估计也有这方面的原因。
一开始,耿飚还有点不愿意。
离开待惯了的地方,去做不熟悉的政治工作,换谁也不乐意啊。
但毛主席亲自出马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耿飚最后还是答应了。
那时候,张国焘的路线问题挺严重的,得加强政治工作稳定军心。
耿飚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,就是去“灭火”的。
所以,耿飚没赶上西路军的西征。
再说,红四方面军也不是倾巢而出,一部分人留在了其他地方。
毛主席的安排,加上徐向前的军事部署,阴差阳错,两人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。
西路军西征虽然失败了,但也不能说完全没用。
他们牵制了马家军不少兵力,也算是支援了其他地区的红军。
而且,西路军战士的英勇牺牲,也值得我们永远记住。
耿飚和徐向前这次重逢,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儿,也代表了西路军那段悲壮的历史。
在那个年代,为了理想和信念,牺牲的革命先烈太多了。
后来,徐向前和耿飚一起回了延安,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们。
经过这一遭,两人的感情更深了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他们都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,成了开国功臣。
西路军的历史,是一段沉痛的教训,也提醒我们,要走正确的道路。
当然,西路军战士的英勇精神,也永远激励着我们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西路军的硝烟已经散去,但这段历史,我们不能忘。
耿飚和徐向前的重逢,是对那段岁月和那些英雄的最好纪念。
英雄迟暮,青山依旧。